農曆新年前,政府封鎖佐敦一帶作強制檢測,一位5歲南亞裔男孩Ammar的父母知道街上沒車行駛,便給他找來一架單車,讓兒子能「疫境」作樂。Ammar過了難忘的一天,是「計劃」還是「機緣」促成呢?


「機緣」的發生充滿不確定性,難以被預測,有如經典桌遊《大富翁》的機會卡,每當出現時便把我們帶往不能預知的境地。


人生中的「計劃」與「機緣」

疫情籠罩,為生活帶來大量不確定性,不少人再度提起學者Mitchell、Levin與Krumboltz的「善用機緣論」(Planned Happenstance Theory),鼓勵大家保持樂觀。這套學說帶出的世界觀是:「計劃」與「機緣」同樣推動我們成長,「計劃」給予方向和目標,然而「機緣」(中性含意,不一定帶來好運)的發生會伴隨一些偶發事件(Chance Event),可能是促進或打擊,甚至改變我們原定的「計劃」。


不妨回想一下,你的工作崗位、職位、處境等,是一直按照職業生涯「計劃」進行,抑或是深受工作際遇的Chance Event影響?例如受經濟周期、行業變化等大環境衝擊;受健康、家庭角色等個人因素改變;於職場上受貴人相助或被小人纏繞;受到鼓勵或挫折的深刻經歷等等……


縱使在你身上可能發生過很多不幸際遇,然而你有否從中獲得啟發與得著?這些Chance Event真的只有不幸嗎?


「機緣」種下明日的果


大家也祈求好的人生際遇:出門總是遇貴人、橫財從天而降,但無奈現實總是好壞參半,甚至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現在回想起來,多得2003年的沙士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港人的衞生防疫意識,尤其對戴口罩的重視,這算是當年慘痛經驗裡留給我們的一點「機緣」。


今日的因,會促成明日的果。因此,當下疫情引發的工作挑戰,我們也得抱著堅持與毅力去面對。例如,困難而不合理的工作,是自我進步的「機緣」;「衰老闆」的苛刻對待,往往是出走創業的「機緣」;Netflix當年被Starz電視台終止合作,正是它走上原創劇之路的「機緣」。


「善用機緣論」提醒我們,面對預期之外的偶發事件,既然不能避免和規劃,便當嘗試以開放、樂觀、冒險和堅韌的心態去回應,哪怕是一些感覺負面的學習機會,因為未到終點,始終福禍難料,這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相同。


文:黃錦翔


「盈力僱員服務顧問」高級培訓顧問,擁有逾10年培訓經驗,擅於主講管理、上班族溝通及客戶服務等主題,並常為多間企業提供人事管理的顧問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