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ruit》抗疫學 - 負負得正(下)
2020-07-10

「抗疫戰」打了5個多月,這段時期打工仔對疫情、對工作,必會出現過擔心、驚慌或者迷惘的時刻,負面情緒也許比正面情緒出現得還多。

上次提及負面情緒其實有正面作用,更可能引領我們抗疫成功。「心情低落」這種負面感受會令我們動力下降、熱情度減低,尤其看完一些疫情新聞後,情緒變「down」,提不起勁。

 

「無Mood」都有正面作用

在古時,這種原始情緒能阻礙我們祖先外出的意欲,因為狀態不佳、反應慢這些「心情低落」的特徵來襲,出門捕獵隨時會遇上意外而斷送性命。現在疫情下,我們做甚麼都「無Mood」(work from home 的打工仔想必更認同),從正面角度看,這可讓我們多留家少外出,以免接觸病毒及陷入其他危機。

如此看來,負面情緒是我們的腦袋因應外來環境變化而給予的警號,有保護性命安全的正面作用。假如你在這段抗疫時期,完全沒有出現恐懼、擔心、心情低落,那真是不合理的樂觀!甚或有人還可以經常保持情緒高漲與雀躍,想必也保持高頻率的出門與聚會,這情況反而令人值得憂心。

 

抗疫靠負面情緒

不少學者認為,從生存角度來說,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扮演更關鍵的角色。但「針無兩頭利」,負面情緒經常出現會消耗身體能量,讓人疲累,因此負面情緒亦需要好好管理。

除了通勤外出,打工族許多消遣活動也因疫情停頓。因此,抗疫期在家應該尋找一些能令你情緒放鬆的活動。除了煲劇、打機、烹飪外,不妨在家做瑜伽,舉啞鈴等簡單個人運動;我們也可以把抗疫期當作一個break,回想及重拾之前因忙碌而未完成之事,好像看看N年前在書展購買但還未看過的小說,執拾你那些小學時的相片,布置一下家居令自己開心點;也可趁疫情向久未聯絡的朋友發短訊問候,用視訊軟件代替見面。定期輕鬆活動,可中和負面情緒引發的不安。

負面情緒是有用的抗疫機制,但假若負面情緒過分強烈、時間過長,久久揮之不去的話,很可能危害精神健康,導致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等情緒病,那就必須正視問題,向專家求助。

面對漫長「抗疫戰」,我們要認識、擁抱負面情緒,同時亦切勿讓負面情緒變成情緒問題。

 

文:黃錦翔

 

「盈力僱員服務顧問」高級培訓顧問,擁有逾10年培訓經驗,擅於主講管理、上班族溝通及客戶服務等主題,並常為多間企業提供人事管理的顧問意見。


按此即睇完整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