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ruit》跳出Comfort Zone 開創前程大步走
2019-05-07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盈力僱員服務顧問培訓顧問李淑婷(Catti)


工作上的comfort zone給人一個樹大好遮蔭的環境,看似安全舒服,但對上進人士而言,卻可能是事業上的絆腳石,令競爭力大大下降,甚至影響升職加薪,且難以另謀高就!

 

你正身處Comfort Zone嗎?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盈力僱員服務顧問培訓顧問李淑婷(Catti)認為,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年資多少不是衡量標準,她建議大家可通過以下兩個層面來衡量自己是否身處comfort zone:

 

主觀感受:她提出心理學家Mihly Cskszentmihlyi的Flow Theory,指出工作壓力與表現之間有著密切關係,簡單而言,當一個人長期身處有安舒區,壓力便會處於低水平,自我感覺安全,由於工作駕輕就熟,因而對工作有強烈的控制感,欠缺挑戰性。

 

客觀標準:當工作性質及模式沒有多少變化,感覺十年如一日做著同一模式的工作,另外壓力長期處於低水平,個人工作表現也隨之而下降,如工作動力低,甚至出現拖延性行為,沒有動力去meet deadline,也不積極跟伙伴合作,工作上得過且過。

 

長期安逸有甚麼影響?

Catti指出,長期身處安舒區對上班族的工作態度以至事業發展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動力下降:工作的推動力下降,表現給上司看在眼裡,會覺得你只做到基本要求,不願意接受挑戰,因而不會獲得認同。

 

放棄機會:在等價交換的原理下,留在安舒區享受工作上的安全感,某程度上等於放棄了下一個晉升機會。

 

欠競爭力:短期來說,只需從事手板眼見工夫感覺十分舒服,但長遠而言,個人會逐漸失去競爭力,當公司經營遇到難關時,很容易成為首批被裁員工。而由於本身久處安逸欠缺競爭力,可能難以找到下一份工作。

 

誰適合離開comfort zone?有些人或會認為跳出comfort zone是年輕人或從事基層職位人士的選擇,其實即使身居高位和專業人士也未嘗不可。Catti指出,從事專業崗位的人士轉職及轉行的機會成本較高,如會計師、律師、建築師等,因為他們幾經辛苦考獲專業資格才能從事這些職業,因而令人主觀地覺得不易有動力跳出去。「其實專業人士不一定難以轉工或往外闖,舉例說,在醫院工作的醫生可以利用本身專業到外國戰區服務,這也是專業人士跳出安舒區的其中一個模式,他們不一定要轉行,而是在另一個環境展現自身價值。」

 

如何喚醒自己?長期身處安舒區容易讓人耽於逸樂,不願意自我挑戰,Catti建議上班族可通過兩方面喚醒正安於現狀的自己:觀察同事:觀察公司內年資較高的同事,包括他們的工作表現、性格、工作動力及積極性等,然後撫心自問,假如再留在這裡,將來就有機會變成他們,你是否想成為下一個他們呢?這是鼓勵自己跳出或留下的指標。生活入手:誰都不可能一時三刻話走就走,也未必即時能想到要轉去甚麼機構或行業,故此可先從個人生活入手,嘗試跳出生活上的安舒區,如當上背包客到另類國度遊歷,以另一個生活態度來作出自我挑戰,作為喚醒安於現狀的自己的第一步,讓自己對人生以至事業發展有多一重思考,獲得更多啟發及靈感,及後可進而挑戰事業,作更多嘗試。

 

跳出comfort zone有何部署Catti明言,不要將跳出comfort zone一事過於浪漫化,以為可為追求理想而不計較代價;前期考慮和部署是必須的。上班族可通過以下3個步驟作部署:

 

1.實際考慮:先對自己進行一個全面的market research,以微觀角度看現有的經濟負擔及個人財政儲蓄能否承受轉工或轉行的決定?再以宏觀角度看目前市場的發展前景以至晉升機會等是否適合轉工或轉行呢?做足事前準備才展開行動。

 

2.實際行動:為轉工或轉行作實際準備,如進修下一個職位所需的課程或參與相關工作坊,裝備專業知識,考取專業資格,為跳出去作出實際行動,提升個人競爭力。

 

3.面試行動:通過不同的招聘渠道尋找合適的職位空缺,練習面試技巧,以最佳準備來參加見工面試,正式跳出comfort zone。

 

文:田佩芬


按此即睇完整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