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蝕底」,是老闆希望員工擁有的工作態度,只是工作間存在太多利益關係,令上班族形成計算賺與蝕的心態,當遇到付出與收穫不相符的工作時,難免會產生抗拒心理,避之則吉。這種心態對人際關係以至事業發展也會造成很大阻礙。不想被「怕蝕底」心態影響前途,可要跟專家學習「2+2」招數,一方面自我調整,一方面在工作間展現不怕蝕底的精神,將「蝕」變成「賺」。
賺VS蝕 基於個人信念
表面上,賺與蝕是非常明確的概念,然而,當應用在職場上,每個人對賺或蝕也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盈力僱員服務顧問」培訓顧問溫梓峰(Celso)認為職場上賺蝕與否,往往基於個人信念。
他舉例說:「早前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個在安老院服務的人,平日工作以照顧長者為主,而他下班後或放假也會做義工,帶長者去覆診,長者向他表示謝意時,他反過來感謝長者為他帶來一份存在感和價值。另一個例子就是有富商在疫情期間出資幫助中小企和基層市民,過程中沒有賺錢,究竟這些行為屬於賺還是蝕呢?」
很多上班族會按自己的付出來跟實際收穫作比較,假如心理上覺得收穫多一點,便認為自己有賺;反之,覺得付出很多努力但收穫不多,便覺得自己蝕了。由此可見,賺與蝕的感受視乎收穫而定。他說:「很多人自覺蝕底是因他們以金錢、工時等來衡量收穫,因而有一種很大的損失感。相反,有些人不會只追求金錢,還會追求人生價值、存在感、助人美德等,而富商現階段不需要追求更多金錢,反而重視公司形象、品牌聲譽等,這些另類收穫令人不會終日覺得有蝕。」
心理契約 爭取老闆賞識
雖說怕蝕底是普遍的職場現象,然而,這種斤斤計較的心態對個人以至事業發展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內在方面,由於只著眼於個人利益,常常計算,這種狹窄的衡量角度令自己終日覺得虧蝕,導致工作得不愉快。外在方日面,人是需要社交的,生活和工作也需要別人幫忙。職場上,大家傾向喜歡一些相對無私及願意幫助別人的同事,假如做人做事斤斤計較,自然不會討人歡心,令人際關係變差。
更甚的是,絕大部分老闆不會賞識怕蝕底的員工。Celso說:「老闆與員工之間存在一份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即使雙方沒有白紙黑字簽定合約,但老闆和員工心理上都存在一些『假定』,如老闆會假定員工要努力工作及不怕蝕底才能獲得賞識,當員工做事怕蝕底,老闆自然不會賞識你。」
加上現時全球經濟下滑,許多行業要精簡架構,公司人手不足,員工的工作量普遍比以前多,如上班族仍然抱著怕蝕底心態,有可能錯失發展機會。他說:「在辦公室裡,即使個人能力及生產力再高,也不可能單靠一人之力去應付所有工作,假如平日不願意幫助別人的話,當遇到困難時也不會獲得同事出手相助。萬一遇到公司裁員,別人也不會推薦或介紹工作給你。」
兩招調整心態
想改變怕蝕底心態,Celso建議以下兩個方法,作出調整:
1. 不要計算—不要計算自己付出與收穫多少,每做一件事或幫助別人時,盡可能著眼於「參與」,即享受工作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及幫助別人的事情上。
2. 調校心中的尺—堅持計算的話,盡量將心中那把尺拉長及拉闊。「拉長」是指將時間性拉長,不是單看事情完結當刻有何收穫,要看得長遠一點,即是事情可為自己帶來的長遠幫助;至於「拉闊」是指不要依靠單一因素來判斷自己是賺或蝕,宜集中於事情可為自己帶來的新體驗及得著,新體驗說不定可為自己開拓一條全新的事業路徑。
兩個原則 主動表現
上班族有不怕蝕底心態,也要懂得在適當時候表現出來,否則同事會覺得你只是硬著頭皮去做,而非情願。
Celso認為,要表現出不怕蝕底的態度,需符合兩大原則:一是老闆及同事沒有期望你的崗位會負責那些事情;二是大部分人都不想做的事情,如處理投訴等,只要你願意兼主動去做,大家自然會視你為一個不怕蝕底的人。
他強調,主動是一個關鍵要素:「主動與不怕蝕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舉例說,假日要輪班工作,如你能主動地提出由自己負責的話,大家就會覺得你不怕蝕底;反之,如上司安排你在假日輪班的話,雖然做了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但大家也不會覺得你不怕蝕底,效果很不一樣。」不怕蝕底始終是給別人的一種感覺,故此,上班族要言行一致,不要做完後放負、埋怨等,這樣只會令人覺得你被迫去做。
專家親身經歷分享
「以前任職HR時,很多同事覺得接送CEO是一件苦差,充滿壓力,怕蝕底而不願意做,而我就被安排接送CEO,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體驗,能夠近距離接觸CEO,了解到管理層的溝通及思維模式。後來,我從事培訓工作,以往的得著令我懂得跟企業管理層溝通,壓力減少,故此,大家可從獲取學習機會及新體驗的角度去做事及幫助別人。而且,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怕蝕底及願意助人所獲得的快樂是最為強烈的。」Celso分享道。
Celso認為,不怕「蝕底」除可令人際關係良好、有學習機會及獲老闆賞識外,更可令人在事業上開創更多可能性,提升職場競爭力。
文:田佩芬
按此即睇完整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