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ruit》返工怕蚀底?2+2变有赚
2020-10-30

不怕「蚀底」,是老闆希望员工拥有的工作态度,只是工作间存在太多利益关係,令上班族形成计算赚与蚀的心态,当遇到付出与收穫不相符的工作时,难免会产生抗拒心理,避之则吉。这种心态对人际关係以至事业发展也会造成很大阻碍。不想被「怕蚀底」心态影响前途,可要跟专家学习「2+2」招数,一方面自我调整,一方面在工作间展现不怕蚀底的精神,将「蚀」变成「赚」。


赚VS蚀 基于个人信念

表面上,赚与蚀是非常明确的概念,然而,当应用在职场上,每个人对赚或蚀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盈力僱员服务顾问」培训顾问温梓峰(Celso)认为职场上赚蚀与否,往往基于个人信念。

他举例说:「早前在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个在安老院服务的人,平日工作以照顾长者为主,而他下班后或放假也会做义工,带长者去复诊,长者向他表示谢意时,他反过来感谢长者为他带来一份存在感和价值。另一个例子就是有富商在疫情期间出资帮助中小企和基层市民,过程中没有赚钱,究竟这些行为属于赚还是蚀呢?」

很多上班族会按自己的付出来跟实际收穫作比较,假如心理上觉得收穫多一点,便认为自己有赚;反之,觉得付出很多努力但收穫不多,便觉得自己蚀了。由此可见,赚与蚀的感受视乎收穫而定。他说:「很多人自觉蚀底是因他们以金钱、工时等来衡量收穫,因而有一种很大的损失感。相反,有些人不会只追求金钱,还会追求人生价值、存在感、助人美德等,而富商现阶段不需要追求更多金钱,反而重视公司形象、品牌声誉等,这些另类收穫令人不会终日觉得有蚀。」


心理契约 争取老闆赏识

虽说怕蚀底是普遍的职场现象,然而,这种斤斤计较的心态对个人以至事业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内在方面,由于只着眼于个人利益,常常计算,这种狭窄的衡量角度令自己终日觉得亏蚀,导致工作得不愉快。外在方日面,人是需要社交的,生活和工作也需要别人帮忙。职场上,大家倾向喜欢一些相对无私及愿意帮助别人的同事,假如做人做事斤斤计较,自然不会讨人欢心,令人际关係变差。

更甚的是,绝大部分老闆不会赏识怕蚀底的员工。Celso说:「老闆与员工之间存在一份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即使双方没有白纸黑字签定合约,但老闆和员工心理上都存在一些『假定』,如老闆会假定员工要努力工作及不怕蚀底才能获得赏识,当员工做事怕蚀底,老闆自然不会赏识你。」

加上现时全球经济下滑,许多行业要精简架构,公司人手不足,员工的工作量普遍比以前多,如上班族仍然抱着怕蚀底心态,有可能错失发展机会。他说:「在办公室里,即使个人能力及生产力再高,也不可能单靠一人之力去应付所有工作,假如平日不愿意帮助别人的话,当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获得同事出手相助。万一遇到公司裁员,别人也不会推荐或介绍工作给你。」


两招调整心态

想改变怕蚀底心态,Celso建议以下两个方法,作出调整:

1. 不要计算—不要计算自己付出与收穫多少,每做一件事或帮助别人时,尽可能着眼于「参与」,即享受工作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及帮助别人的事情上。

2. 调校心中的尺—坚持计算的话,尽量将心中那把尺拉长及拉阔。「拉长」是指将时间性拉长,不是单看事情完结当刻有何收穫,要看得长远一点,即是事情可为自己带来的长远帮助;至于「拉阔」是指不要依靠单一因素来判断自己是赚或蚀,宜集中于事情可为自己带来的新体验及得着,新体验说不定可为自己开拓一条全新的事业路径。


两个原则  主动表现

上班族有不怕蚀底心态,也要懂得在适当时候表现出来,否则同事会觉得你只是硬着头皮去做,而非情愿。

Celso认为,要表现出不怕蚀底的态度,需符合两大原则:一是老闆及同事没有期望你的岗位会负责那些事情;二是大部分人都不想做的事情,如处理投诉等,只要你愿意兼主动去做,大家自然会视你为一个不怕蚀底的人。

他强调,主动是一个关键要素:「主动与不怕蚀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係,举例说,假日要轮班工作,如你能主动地提出由自己负责的话,大家就会觉得你不怕蚀底;反之,如上司安排你在假日轮班的话,虽然做了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但大家也不会觉得你不怕蚀底,效果很不一样。」不怕蚀底始终是给别人的一种感觉,故此,上班族要言行一致,不要做完后放负、埋怨等,这样只会令人觉得你被迫去做。


专家亲身经历分享

「以前任职HR时,很多同事觉得接送CEO是一件苦差,充满压力,怕蚀底而不愿意做,而我就被安排接送CEO,对我来说,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体验,能够近距离接触CEO,了解到管理层的沟通及思维模式。后来,我从事培训工作,以往的得着令我懂得跟企业管理层沟通,压力减少,故此,大家可从获取学习机会及新体验的角度去做事及帮助别人。而且,从正向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怕蚀底及愿意助人所获得的快乐是最为强烈的。」Celso分享道。

Celso认为,不怕「蚀底」除可令人际关係良好、有学习机会及获老闆赏识外,更可令人在事业上开创更多可能性,提升职场竞争力。


文:田佩芬


按此即睇完整原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