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ruit》抗疫學 - 負負得正(上)
2020-05-15

抗疫戰打了3個多月,這段時期打工仔對疫情、對工作,必會出現過擔心、驚慌或迷惘,負面情緒也許比正面情緒出現得還多。社會經常強調正面情緒好處多,但卻有沒有想過,擁抱負面情緒其實也是好東西?這更可能引領我們抗疫成功?

港人對沙士有著慘痛回憶。想起300條人命,經濟衰退,百業蕭條,如此經驗深印在我們儲存記憶的海馬體(Hippocampus)。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面對類似經驗,海馬體的「鄰居」杏仁核(Amygdala)亦會被震盪。杏仁核這個掌管情緒的Panel會釋放與當年同類的感受,例如恐懼感,以及其他各種各樣負面情緒,令我們謹慎對待面前危機。你躲避飛沫的反應,堪比奇洛李維斯在電影裡避子彈的場景。


抗疫要識驚


疫情橫行時,當某同事回到辦公室而沒正確戴上口罩,你從人群中就能老遠盯上並鎖定這「危險人物」;當對方在你面前經過且大咳兩聲,你卻能以9秒9的速度掩面彈開。你躲得開,除因身手不錯,也因你「識驚」。由於你聽過一粒芝麻大小的唾液或鼻涕有10萬粒病毒,驚慌於杏仁核啟動了自然反應,讓我們迅速遠離危險,這是人類面對危難時的3個F(Flight、Fight、Freeze)求生反應之一。

「恐懼」、「驚慌」是抗疫好東西,某些國家或地區,也許未體會過疫情的可怕,初期用較輕藐的情緒對待疫情,例如堅持沒病不應戴口罩,保持見面親吻的禮儀,甚至有外國KOL玩Coronavirus Challenge,挑戰舌舔機艙座廁,可謂真的「唔識驚」,結果也付上代價。相比之下,香港市民對疫情的恐懼感較高,「識驚」令我們儘早嚴陣以待,專心「抗疫」。


負負得正


再細看一下,不同負面情緒也有安全保護作用。像對「中招」、死亡的畏懼會產生「擔心」這種負面情緒。「擔心」使我們想像可怕的事即將降臨,驅使我們設法逃避厄運。因此我們能耐心地洗手至少20秒,是因「擔心」手上仍有看不見的病菌;我們最近還能減少社交聚會,甚至願意花上過萬元購買防疫物資,是因我們「擔心」人多聚集或缺乏物資保護;「擔心」更令你充滿想像力,令你預視「中招」後,自己及家人的痛苦畫面……假如不是「擔心」驅使,我們最近哪來如此高的耐性及謹慎程度?


文:黃錦翔


「盈力僱員服務顧問」高級培訓顧問,擁有逾10年培訓經驗,擅於主講管理、上班族溝通及客戶服務等主題,並常為多間企業提供人事管理的顧問意見。


Photo:Shutterstock.com


按此即睇完整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