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少父母也是在職人士,與子女相處時間不多,加上子女面對功課、考試等壓力,使父母要花很多時間與子女處理這些日常任務,既減少了親子玩樂時間,管教時也容易出現情緒上的衝突,破壞親子關係,甚至影響工作情緒。所以如何有效提升子女處理日常任務的動力,顯得十分重要。美國知名心理學家Dr. Thomas Phelan指出,孩子須要每天在家跟從一些規律性的常規(routines)如每天甚麼時候做功課、上床睡覺等,只要讓孩子建立起穩定的常規,花在規管孩子的氣力自然減少很多。要建立和維持孩子跟從常規,可以運用Phelan的6招:
1.正向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對子女作出正面的鼓勵 / 互動,例如:「謝謝你幫我洗碗碟」、「犀利,你一個人完成所有功課」、「測驗做得好」。但Phelan建議要個別為孩子使用不同的正向強化,一般5至6歲以下的孩子可以用比較誇張的鼓勵和讚美,但當孩子超過6、7歲後,讚賞便不要太多太誇張。同時要花點心思,例如在別人面前和突然的讚賞,效果更佳。
2.簡單要求(Simple requests)—提醒或要求子女完成每天的日常任務或常規時,父母須留意語氣,最好是平實的,同時減少即時性的要求;尤其是子女不太願意做的事,最好預先提出要求,給他們時間去完成。而在道出要求時,最好不要用「我們」,而是簡單的用我、你比較好。
3.使用計時器(Kitchen timers)—計時器可以幫助孩子知道他們有多少時間去預備完成常規工作。例如可以對孩子說:「妳有3樣東西要由廚房拿回自己的房間,我現在按計時器的10分鐘,我打賭妳可以打敗計時器的。」
4.對接系統(The docking system)—對接系統的原理很簡單,就是你不做工作,我會幫你做,但你要付報酬給我。當然首先孩子要有被扣減或付出的東西(例如玩電腦時間、生日禮物、零用錢等等),比方說:「我希望你每個星期六早上10點前把要清潔的衣物拿到洗衣機旁,如果你沒有拿,我便會自己替你拿,代價是你要付我 / 扣減……」。
5.自然後果(Natural consequences)—有時我們可以讓現實社會來教育孩子,而父母自己抽身。例如你的兒子每天早上的常規任務之一是自己執拾書包,但有時他忘記了執拾而沒有帶課本而被老師責罰,他會向你抱怨。這時我們不用太在意如何幫助他,只須要給他一點鼓勵(我相信你明天會做好一點)。
6.圖表(Charting)—使用圖表對提升孩子的動力很有幫助。父母可以使用日曆來記錄子女在不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例如準時上床睡覺),而記錄表可以放在當眼處如雪櫃門,或在子女房門後面(如果子女希望多點私穩),圖表可以由日期(星期一至日)和數個行為組成,建議4歲至9歲的孩子可以用有趣的貼紙表示他們的表現,10歲以上使用等級(例如A至E)。
文:AOI社會工作碩士,盈力僱員服務顧問之僱員輔助計劃 (EAP)高級顧問,累積多年輔導經驗。透過僱員輔導、職場培訓、危機介入及管理顧問服務,協助僱主及僱員處理各種人事及情緒困擾,改善因員工情緒而引起的問題。
按此即睇完整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