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疫情放缓,企业人力资源分配依然紧张,上班族工作本已繁重,当遇到上司突然委派额外工作,难免陷入两难局面:面对眼前排山倒海的工作量,实在难以「say yes」,但内心又担心一旦「 say no」会令上司觉得自己能力不济。此情此境,上班族该如何选择呢?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盈力僱员服务顾问培训顾问李淑婷(Catti)认为,say yes并非唯一选择,上班族可从yes与no之间寻找讨论空间,为上司解决难题之馀,更可展示个人实力。
惯性say yes如同「偶像包袱」
Catti指出,很多上班族也有一个错误的期望,以为面对老闆的额外工作要求只能say yes,不可拒绝,深信这是作为一个好员工的条件,可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但这犹如一个『偶像包袱』,最终令上班族觉得定要成为职场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才行。」
这种惯性say yes的包袱,会为上班族的工作以至事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短期而言,会增加本身的工作量,加上额外工作多是突如其来,会带来莫大心理压力,令人难以承受。长期而言,惯性say yes可令上班族出现思维懒惰的情况,因他们不用过滤上司给予的安排和建议,只管答应并跟随指示去做,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模式有机会令他们的思考、应变、解难能力下降,不懂即时回应上司的要求,也难于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和营商环境。」
因此,她认为,有实力的员工不一定凡事say yes,反而要放下「偶像包袱」,有计划地say no,也可显示个人能力。
Yes与no不用二分法
面对上司安排的额外工作,Catti认为不一定要用二分法来思考,皆因这处境不只有yes或no两个选择。「假如上班族认为只能选择yes或no,便会令自己陷入两难局面。事实上,在yes和no之间,还有很多讨论和选择空间。」
若想增加讨论和选择空间,先要检视自己是否有充足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Bargaining power不是指自己性格是否够恶,或在办公室里是否势力够大,而是自己是否拥有一些足以say no的有力原因。」
所谓有力的原因包括:
诚然,say no绝非口中说no那麽简单,Catti建议上班族可透过下列4个步骤来铺排:
步骤1:先避免个人情绪陷入yes和no的两难局面,因这样会带来负面情绪,令人忐忑不安,难以理性分析自己能否处理眼前的额外工作。
步骤2:要从时间性、工作优先次序、人力物力资源、个人能力等各方面仔细检视一下,以了解自己是否可应付额外工作。
步骤3:思前想后,如发现自己不可能应付额外工作,可跟上司展开讨论,商讨增加资源和另觅人手等,过程中看看上司能否另作安排,如可以的话,便不用进入下一个的say no阶段。
步骤4:进入say no阶段,先向上司道歉,表明自己现正面对时间、人力及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接着便要安抚上司的负面情绪,主动提出折衷方案,让双方也能作出让步。
Catti建议上班族要尽力管理好上司对自己的期望,有需要时要say no,并展示个人的多元能力。
一个say no的真实经历
Catti曾任职于跨国企业,专责培训工作,当时公司正准备在巴西开设分公司并进行招聘,上司要求她到巴西协助处理当地招聘和员工保险事宜。
她当时的上司很恶,同事们一向不敢拒绝工作安排,然而,面对一些不属个人专业范畴的职务,她再三思考:「我本身从事培训工作,对招聘和员工保险事宜认识不多,我期望集中在培训方向发展,加上工作上未必有足够时间协助处理分公司的招聘项目……」经连串检视后,她决定向上司say no。
虽说那是一个say no行动,但事实上,那是一个开展讨论的过程。Catti说:「我跟上司说,假如他想我处理那个项目,希望公司可增加各方面的资源, 如人力和时间等,然后再问他,那个项目在时间安排上,是否有斟酌空间,好让由专责的同事处理呢?」
她又指,say no之重点在于为上司提出解决方案。「我当时跟上司说,即使我未能全盘参与巴西分公司的招聘项目,也可集中做招聘前的资料搜集和联繫工作,如联络巴西当地的招聘顾问作出安排,然后请上司另觅其他专责同事接手工作,这样可令双方也有让步的空间,既可满足上司部分期望,又不令上司觉得自己能力不够。」
Say no并不是「卸膊」
Catti坦言,say no是一个反映个人能力的机会。
她说:「上班族的工作能力多少,跟凡事say yes的行为并不存有等号;反之,say no后提出解决方案,可让上司了解即使面对限制,你仍能在短时间内检视个人和团队的工作实况,并构思解决办法并跟管理层沟通,过程背后可反映你具备时间管理、风险管理、沟通、解难、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上班族不要视say no为包袱,反而学懂say no是负责任行为,而不是卸膊行为。」
文:田西蒙
按此即睇完整原文